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

时间:2024-07-12 19:09:34
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

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

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

教学内容:

苏教版教材三年级(上册)第36—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。

教学目标:

1、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,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。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、宽和正方形的边长,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,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。

2、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,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,积累学习经验,培养观察、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,发展空间观念。

3、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,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,培养认真观察、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。

2、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。

课前预热:

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。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。

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,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?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?

是的,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。老师也找了一些,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,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。

老师发现三( )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。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。

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,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(板: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)

教学过程:

一、 猜测长方形特征: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。

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平面图形,都是四边形,这是……(长方形),这是……(正方形)。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、正方形吗?(请一人上台)

回答错误时:有没有不同意见?/回答正确时:和你想的一样吗?

老师想采访采访你,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、形状也不一样,为什么都是长方形,你是怎么想的?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?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,好吗?

预设:

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。

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,一条边短。

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?短边呢?

你不仅关注了边,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、有的边短

<<<1234>>>

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?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?

2条长的边怎么样?短的边呢?(板书:边、长边、短边)。

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,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?谁来指一指

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,短边相等,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。

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?

生:角是直直的。

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?还有补充吗?

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,叫什么角?

(板:长方形的特征)

小结:(指着板书说)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。

二、 验证长方形特征。

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,是不是这样呢?有办法验证吗?

请大家从学具篮中,拿出长方形纸片,举起来。在操作之前,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。(屏幕展示:温馨提示)

(教师点读:先……再……)

有想法了吗?好,开始。(学生独立操作)

反馈:下面,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?

(1)量一量:

①反馈数据: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?

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?说说你的结果。

小结: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(板书:量一量)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、左右两边也相等。

过渡: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,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?

(2)折一折:

①上台演示。

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。

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。先上下对折,这两条边……(完全重合),说明……(相等);打开,再左右对折,发现……(完全重合),说明……(相等)。

小结: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(板书:折一折)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。

过渡: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?

(3)比一比:

(请一人上台演示,要标出直角符号)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?(教师举出三角板)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。

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?发现了什么?

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(板书:比一比)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。

小结特征: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……(学生接着说)拿出你的长方形,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。

三、 研究正方形特征。

回忆一下,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,又用了哪些方法呢?现在,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,角有什么特征?

学生独立操作。

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,发现了什么?

反馈预设:

(1)采用量的方法。你知道了什么?

(板书:每条边都相等)

(2)两边对折,你发现了什么?(请学生上台折)

(屏幕展示)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上下对折,说明……,左右对折,说明……,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,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,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?

(学生说对角折)发现红边和蓝边……(完全重合),就说明……(相等)。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,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,所以(稍作停顿)每条边都相等。

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。

提问:还有其它折法吗?(学生不出现时,教师演示)

(3)正方形角的特征,你是怎么验证的?你们也是这样吗?

(板书:四个角都是直角)

小结特征: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?(指名说)

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,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?

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,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?

说说你的理由

四、 介绍四边名称。

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。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,想知道吗?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,请把书翻到59页,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。找到了吗?读读看。

变式:(横着放)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……,这一条呢?(四条全部指一指)(再竖着放) ……此处隐藏14306个字……/p>

师:“列式并尝试计算。”

师:“个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?能不能省略?”

生①:“个位上不够商1,用0占位。”

生②:“不能省略,如果没有0的话商就成了2,太小了。”

师:“生③在商0之后没有和3相乘,他这样做对不对?”

生①:“不对,做除法的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,这样做少了三步。”

生②:“可以这样做,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。”

生③:“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,任何数减去0等于它本身。”所以第三种方法更为简便。

…………

小结: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。

探究二

师:“下列三种做法中,你认为哪一个才是正确的?”

生①:“第一个一看就错了,余数比除数大了。”

生②:“我列竖式计算得到:94÷4=23……2”

…………

小结:检查除法计算时,首先看余数,余数要比除数小。

师:“当余数比除数小时,除了通过竖式重新计算以外,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?”

生①:“因为23×4+2=94,所以94÷4=23……2是对的。”

生②:“因为24×4+2=98,所以94÷4=24……2是错的。”

小结:当余数比除数小时,可以看商×除数+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。

三、课内练习

练一练

师:完成下列竖式,

师:说说(3)(4)两题商末尾的0是怎么来的。

发现问题及时纠正。

计算并验算

师:“说说验算的方法。”

生:“先看余数。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,答案错;如果余数小于除数,再看商×除数+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。”

师:“任选两题,计算并验算。”

想一想,填一填

师:“如何求被除数?”

生:“被除数=商×除数+余数。”

想一想,下列各数该怎样求?

师:“第一题你们是怎么想的?”

生①:“想谁乘9的结果离83最近。”

生②:“想谁乘9等于81。”

…………

师:“81是怎么来的?”

生:“用被除数83减去余数2。”

师:“因此,求除数的时候,我们可以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,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商来得到。”

师:“第二题除了列竖式外,还可以怎么做?”

生:“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,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除数。”

师:“小巧、小丁丁和小亚经过自己的努力,分别获得了一、二、三等奖的奖学金,让我们来看一下,他们拿着这些奖学金准备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吧!”

师:“完成下列三题,并说说你是怎么验算的。”

四、课后小结

本课小结

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:先看余数。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,答案错;如果余数小于除数,再看商×除数+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。

五、课后习题

课后作业

补充题

⑴ 被除数+除数×商=96,被除数=( )

⑵ 把8、79、7、9四个数填入括号里,使算式成立。

( )÷( )=( )……( )

练习册第28、29、30页。

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5

设计说明

在日常生活中,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,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,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、直观,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,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,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。基于上述情况,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:

1.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。

在教学中,给学生提供学具,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,让他们在称一称、掂一掂、估一估等活动中,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,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。

2.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。

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,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,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,目的性更强;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,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。

课前准备

教师准备

PPT课件 天平 盘秤

学生准备

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

教学过程

⊙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

观察主题图,找出有关信息。

提问:(1)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?

(2)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?

(3)谁的体重更重一些?你是怎样知道的?

引导学生发现: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,小鸟的体重是50克,淘气比小鸟重。

小结:淘气的体重用“千克”作单位,小鸟的体重用“克”作单位,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。

⊙探究新知

1.认识秤,学会读数的方法。

(1)了解学生知道的秤。

师: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,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。例如桌上摆的鸡蛋、苹果等。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?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?在什么地方见过?(课件出示各种秤)

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,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,看电视,逛市场见过盘秤、台秤、电子秤、天平、弹簧秤、磅秤等。

(2)了解读数的方法。

出示盘秤,提问: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?如果指针指向1,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?

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,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。

过渡: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“千克”。

2.动手实践,建立“千克”的质量观念。

(1)称一称。

以小组为单位,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,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。

(2)掂一掂。

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,感受1千克有多重。

(3)估一估。

用手掂一掂苹果,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,然后用秤来称一称,验证自己的估计。

(4)找一找。

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。

预设

生1: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。

生2: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。

生3: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。

(5)体会几千克有多重。

以小组为单位,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,然后用手掂一掂。(苹果、洗衣液、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)

(6)抱一抱。

汇报自己的体重,互相抱一抱,感受几十千克(或几十几千克)的质量。

设计意图:通过以上环节,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、几千克、几十千克(或几十几千克)的质量,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,对于帮助学生建立“千克”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。

《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